<video id="op0lx"><ins id="op0lx"><table id="op0lx"></table></ins></video><video id="op0lx"></video>

<u id="op0lx"></u>
<i id="op0lx"><form id="op0lx"></form></i>
    <wbr id="op0lx"><ins id="op0lx"><table id="op0lx"></table></ins></wbr>
    <wbr id="op0lx"></wbr>

      當前位置: 首頁 > 省情概況 >

      • 西藏(中華人民共和國省級行政區)

          西藏,簡稱“藏”,首府拉薩市,位于中華人民共和國西南地區,是中國五個少數民族自治區之一。西藏位于青藏高原西南部,地處北緯26°50′至36°53′,東經78°25′至99°06′之間,平均海拔在4000米以上,素有“世界屋脊”之稱。面積122.84萬平方公里  ,約占全國總面積的1/8,在全國各省、市、自治區中僅次于新疆。2019年末常住人口350.56萬人。
          西藏北鄰新疆,東接四川,東北緊靠青海,東南連接云南;周邊與緬甸、印度、不丹、尼泊爾、克什米爾等國家及地區接壤,陸地國界線4000多公里,是中國西南邊陲的重要門戶。
          西藏是中國領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自元朝始,中央政權始終對西藏行使著有效管轄。藏族人民是中華民族大家庭中的重要一員。 西藏唐宋時期稱為“吐蕃”,元明時期稱為“烏斯藏”,清代稱為“唐古特”、“圖伯特”等。清朝康熙年間起稱“西藏”至今。1951年5月23日,西藏和平解放。1959年西藏叛亂平定后,中央政府開始對西藏進行全面直接管轄。   1965年9月9日,西藏自治區正式宣告成立。  2019年12月23日,西藏已基本消除絕對貧困,全域實現整體脫貧  。
          西藏以其雄偉壯觀、神奇瑰麗的自然風光聞名。它地域遼闊,地貌壯觀、資源豐富。自古以來,這片土地上的人們創造了豐富燦爛的民族文化。

        名稱沿襲

          漢語中的“西藏”(藏文為bodljong)一詞是指中華人民共和國的西藏自治區(藏文為bodrangskyongljong),簡稱為西藏。西藏,以清朝中央正式定名得名。唐宋為吐蕃;元朝屬宣政院;明朝稱烏思藏,設都司等;清初稱衛藏,衛即前藏,藏即后藏;后正式定名為西藏,為西藏得名的開始;清朝設西藏辦事大臣;民國初西藏地方;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以后,1965年西藏自治區正式建立,西藏一詞即成為西藏自治區的簡稱,單字簡稱為“藏”。 
          英文“Tibet”一詞,可能源于突厥人和蒙古人稱藏族為“土伯特”,在元代經阿拉伯人介紹到西方,也即是源于藏族的自稱bod。在民族稱謂上,Tibet對應于“藏族”;但是在地域稱謂上,Tibet有時對應于“西藏”,有時又泛指整個藏族地區,與“西藏”的含義有重大差異。 

        歷史沿革

        遠古時期
          遠古時期,形成了西藏古人氏族。從古人氏族逐漸演變成西藏的四大氏族:賽、穆、頓、東,在此基礎的增加“惹”和“柱”兩氏族,通稱為“六大氏族”。 
          在西藏發掘的古代大量實物可以找到藏區人類如何發展的一些科學證據??脊艑W家在西藏考古時,發掘發現了舊石器時期和新石器時期的各種石器、陶器、骨器、裝飾品,谷物種子,甚至古人頭骨等大量賣物。從尼洋河岸發掘出的古人骨頭,沒有類人猿的原始特征,屬于現代人,“尼池(林芝)人”的骨頭是大約4000多年前,而新石器時期或者鐵石并用時代的(人骨)。 

        隋唐兩宋

          到公元6世紀時,藏族先民的部落群經過數千年的遷徙、發展和分化組合,形成大大小小的數十個部落聯盟。其中分布在西藏地區的有所謂“四十小邦”,由四十小邦又合并為“十二小邦”。 
          公元7世紀初,強大的唐朝在中原地區建立。與此同時,崛起于今西藏山南市雅隆的悉勃野部漸次征服各地部族,建立了有史以來首次統一青藏高原各部族的政權——吐蕃王朝。  
        吐蕃贊普松贊干布仰慕中原文明,幾次向唐求婚。唐貞觀十五年(公元641年),唐太宗把文成公主嫁給松贊干布。文成公主入吐蕃,密切了唐蕃經濟文化交流,增進了漢藏之間的友好關系。 
        8世紀初,唐朝又將金城公主嫁到吐蕃。吐蕃和唐朝“和同為一家”。 
          伴隨著吐蕃王朝與唐朝兩次聯姻,雙方往來頻繁,政治、經濟、文化交流廣泛而深入,民間往來全面發展,藏族與中國其他民族之間的關系達到前所未有的密切程度。唐蕃雙方曾八次會盟,至今仍屹立于拉薩大昭寺正門前的“唐蕃會盟碑”(也叫“長慶會盟碑”、“甥舅會盟碑”,就是第八次會盟后所立)。此后的三、四百年間,藏族與北宋、南宋、西夏、遼、金等政權都有著密切聯系。  
        統治集團的混亂在869年引起平民百姓的反上之亂(或稱奴隸平民大起義),877年起義軍發掘贊普王陵,逐殺王室和貴族,吐蕃王朝徹底崩潰。   吐蕃王朝崩潰后,從869年到1239年的370年中,青藏高原上一直未能建立起大的統一政權,所以史稱分裂割據時期。

        元朝時期

          1271年蒙古大汗忽必烈定國號為元,烏思藏(今西藏中部、西部及其迤西地區)、朵甘等地成為統一的多民族的大元帝國的一部分,西藏地方從此正式納入中國中央政府的直接管轄之下。 
        元朝統一中國后,根據藏族地區的實際情況,采取了一系列影響深遠的施政措施: 
          首次設置中央機構總制院(1288年改稱宣政院),掌管全國佛教事務及西藏等地的軍政事務。宣政院使(主管官員)一般由丞相兼任,副使由帝師舉薦的僧人擔任。
          在西藏清查民戶、設置驛站、征收賦稅、駐扎軍隊、任命官員,并將元朝刑法、歷法在西藏頒行。
          任用藏族僧俗擔當從中央到地方高級官吏。烏思藏、朵甘等地行政機構之設裁及官員的任免、升降、賞罰,皆聽命于中央。
          劃分西藏地方行政區域。元朝中央在藏族地區設了三個不相統屬的宣慰使司,均直屬宣政院管理,這就是藏文史書中所說的“三區喀”。就今西藏自治區的地域而言,當時分歸其中兩個宣慰使司管轄——今拉薩、山南、日喀則、阿里等地歸烏斯藏宣慰司管轄;今昌都一帶及那曲市東部歸朵甘宣慰司管轄。元朝在烏思藏等地清查戶口,確立差役,征收賦稅,建立驛站,派駐軍隊,鎮守邊疆。烏思藏宣慰司設在薩斯迦(今西藏薩迦),下設13個萬戶府和若干個千戶所,并征收賦稅。  
          其中,元代對于行政區域的劃置,成為此后西藏行政區劃沿革的基礎。

        明朝時期

          1368年,明朝取代元朝,采用收繳元朝舊敕舊印,換發明朝新敕新印的形式和平過渡,繼承了對西藏地方的國家主權。 
          明朝沒有沿用元朝的職官制度,而是建立了一套別具特色的僧官封授制度。各地有代表性的政教首領人物,明朝均賜封以不同的名號,頒給他們印章和封浩,命其管理各自的地方,其職位的承襲須經皇帝批準,皆可直通名號于天子。 
          在行政區劃與軍政機構設置上,明朝在西藏基本上承襲了元朝的劃置方式。在元代烏思藏宣慰司、朵甘宣慰司故地,明朝設立烏思藏、朵甘兩個衛指揮使司和俄力思軍民元帥府。后來,又將烏思藏、朵甘兩個衛指揮使司升格為行都指揮使司,其下設指揮使司、宣慰司、招討司、萬戶府、千戶所等機構。各級軍政機構的官員,均封委當地的僧俗首領出任。各級官員之任免、升遷,概由明朝中央直接決定,并頒授印誥等。 

        清朝時期

          1644年,清朝定都北京,進而統一中國。清朝循歷史定例在西藏行使主權,只要前朝所封官員進送舊朝印信,即改授新朝印信,其原有地位不變。1652年,藏傳佛教格魯派五世達賴喇嘛應召到北京覲見清世祖順治皇帝,次年受到清朝正式冊封;后來,五世班禪又受到康熙皇帝的冊封。達賴喇嘛和班禪額爾德尼的封號和他們在西藏的政治宗教地位由此被正式確立,此后歷世達賴、班禪須經中央政府冊封遂成定制。 1727年,雍正皇帝正式設立駐藏大臣處理西藏事務。
          清朝對西藏的施政管理,在總結元明兩朝治藏經驗的基礎上,根據實際情況和形勢變化作了重大而全面的調整,例如:設置駐藏大臣總攬全藏;調整西藏地方的政教管理體制;賜封達賴喇嘛、班禪額爾德尼名號,并確定了金瓶掣簽制度;確立西藏地方涉外事務、邊境國防的決定權歸中央等原則;勘定今西藏與青海、四川、云南間的界線;規定達賴喇嘛、班禪額爾德尼的轄區及權限,劃分了駐藏大臣直轄區。 

        中華民國時期

          1911年辛亥革命推翻了封建帝制,次年建立了中華民國?!吨腥A民國臨時約法》中明文規定:西藏是中華民國22行省之一。此后正式頒布的《憲法》等法律法規,也都明確規定西藏是中華民國的一部分。 
          1912年7月,民國政府設立管理蒙藏事務的中央機構——蒙藏事務局(1914年5月改稱蒙藏院),并任命中央駐藏辦事長官,直屬國務總理,例行清朝駐藏大臣職權。1929年蒙藏院改制為蒙藏委員會。1940年4月,蒙藏委員會在拉薩設立駐藏辦事處,作為中央政府在西藏的派出機構。第十四世達賴喇嘛本人的認定、坐床也是經當時中華民國國民政府批準的。 
          民國時期的大量檔案記載證明,民國時期的歷屆國會、國家最高權力機關、全國性議事機構或歷次國民大會,達賴喇嘛、西藏地方政府和班禪額爾德尼都派有代表參加,并被選舉或委任各種國家公職,參與國家事務管理。

        中華人民共和國時期

          1951年5月23日,中央人民政府與西藏地方政府簽訂《中央人民政府和西藏地方政府關于和平解放西藏辦法的協議》(通稱《十七條協議》)。西藏和平解放。 
          1955年2月9日,國務院全體會議第七次會議通過《國務院關于成立西藏自治區籌備委員會的決定》。
          1956年4月22日,西藏自治區籌備委員會在拉薩舉行成立大會,正式成立。達賴喇嘛·丹增嘉措擔任主任委員,班禪額爾德尼·確吉堅贊任第一副主任委員,張國華任第二副主任委員。阿沛·阿旺晉美擔任秘書長。
          1959年3月10日,西藏地方政府和上層反動集團公開撕毀和平解放西藏辦法的《十七條協議》,在拉薩舉行武裝叛亂;3月17日,達賴逃離拉薩;3月22日,拉薩戰役勝利結束,拉薩市區的叛亂被徹底粉碎;3月28日,國務院總理周恩來發布命令,解散西藏地方政府,由西藏自治區籌備委員會行使西藏地方政權職權。鑒于西藏自治區籌委會主任達賴喇嘛尚被劫持,由班禪額爾德尼·確吉堅贊副主任委員代理主任委員,并任命籌委會常務委員帕巴拉·格列朗杰和阿沛·阿旺晉美為副主任委員。同年7月17日,西藏自治區籌備委員會第二次全體會議閉幕。會議通過了《關于在西藏全區進行民主改革的決議》。中央人民政府和西藏自治區籌委會決定順應西藏人民的愿望,提前進行西藏民主改革。
          1965年7月24日,西藏自治區籌備委員會向國務院提出了《關于正式成立西藏自治區的請示報告》;8月23日,周總理親自主持國務院全體會議第158次會議,討論了西藏自治區籌備委員會的請示報告,同意于1965年9月1日召開西藏自治區第一屆人民代表大會第一次會議,正式成立西藏自治區,并向全國人大常委會提出了相應的議案。同年8月25日,全國人大常委會第15次會議批準國務院議案,通過關于成立西藏自治區的決議;9月1日,西藏自治區第一屆人民代表大會第一次會議在拉薩舉行。以國務院副總理謝富治為團長的中央代表團參加大會,并表示祝賀。大會于8日選舉產生了西藏自治區人民委員會。阿沛·阿旺晉美當選為自治區人民委員會主席。周仁山、帕巴拉·格列朗杰等7人為副主席。9月9日,大會舉行閉幕式,西藏自治區正式宣告成立。  
          2019年12月23日,西藏已基本消除絕對貧困,全域實現整體脫貧 [7]  。

        行政區劃

        區劃沿革

        1960年,西藏自治區(籌)設立:(國務院1960年1月7日批準) 
        拉薩市(專級)。下轄林周、當雄、達孜、曲水、墨竹工卡、尼木、堆龍德慶、旁多9縣;
        那曲專區,轄黑河、巴青、班戈、比如、安多、聶榮、索縣、達木薩迦、申扎9縣;
        昌都專區,轄昌都、江達、貢覺、寧靜、洛隆、丁青、邊壩、察雅、桑昂曲、八宿、類烏齊、左貢12縣;
        山南地區,轄乃東、桑日、加查、朗縣、拉加里、隆子、錯那、哲古、窮結、洛扎、貢嘎、扎囊12縣;
        江孜專區,轄江孜、仁布、浪卡子、打隆、白朗、亞東6縣; 
        日喀則專區,轄日喀則、南木林、定結、薩迦、拉孜、定日、聶拉木、吉隆、薩嘎、昂仁、謝通門11縣;
        阿里專區,轄噶爾、日土、革吉、改則、仲巴、普蘭、札達7縣;
        林芝專區,轄林芝、墨脫、工布江達、雪巴、波密、米林、嘉黎7縣。 
          1964年,西藏自治區(籌)撤銷林芝專區,所屬的林芝、米林、工布江達、墨脫4縣劃歸拉薩市;嘉黎縣劃歸那曲專區;波密縣劃歸昌都專區(國務院1964年7月27日批準);撤銷江孜地區,所轄的浪卡子縣劃歸山南地區;江孜、康馬、仁布、亞東、白朗5縣劃歸日喀則地區(國務院1964年10月31日批準)。
          1970年,西藏自治區各專區更名為地區。西藏自治區轄1地級市,5地區,71縣。
          1983年,西藏自治區設立江孜地區,轄日喀則地區的亞東、康馬、崗巴、江孜、仁布、白朗6縣,山南地區的浪卡子縣,駐江孜縣江孜鎮;設立林芝地區,轄拉薩市的墨脫、米林、林芝、工布江達4縣,昌都地區的波密、察隅2縣,山南地區的朗縣,駐林芝縣八一鎮(國務院1983年10月8日批準)。 
          1986年,西藏自治區撤銷江孜地區,所轄的亞東、康馬、崗巴、江孜、仁布、白朗6縣劃歸日喀則地區;浪卡子縣劃歸山南地區。(國務院1986年9月12日批準)。
          2014年6月,西藏自治區撤銷日喀則地區,設立地級日喀則市。 
          2014年10月,西藏自治區撤銷昌都地區,設立地級昌都市。 
          2015年3月,西藏自治區撤銷林芝地區,設立地級林芝市。  
          2016年1月,西藏自治區撤銷山南地區,設立地級山南市。 
          2017年10月,西藏自治區撤銷那曲地區,設立地級那曲市。   以原那曲縣的行政區域設立為色尼區,那曲市人民政府駐新設立的色尼區浙江西路3號。  


        區劃詳情

        西藏自治區下轄6個地級市,1個地區(8個市轄區,66個縣)。 
        行政區 車牌代碼 市轄區、縣
        拉薩市 藏A 城關區、堆龍德慶區、達孜區、林周縣、尼木縣、當雄縣、曲水縣、墨竹工卡縣
        日喀則市 藏D 桑珠孜區、南木林縣、江孜縣、定日縣、薩迦縣、拉孜縣、昂仁縣、謝通門縣、白朗縣、仁布縣、康馬縣、定結縣、仲巴縣、亞東縣、吉隆縣、聶拉木縣、薩嘎縣、崗巴縣
        昌都市 藏B 卡若區、察雅縣、左貢縣、芒康縣、洛隆縣、邊壩縣、江達縣、貢覺縣、丁青縣、八宿縣、類烏齊縣
        林芝市 藏G 巴宜區、米林縣、墨脫縣、察隅縣、波密縣、朗縣、工布江達縣
        山南市 藏C 乃東區、扎囊縣、貢嘎縣、桑日縣、瓊結縣、洛扎縣、加查縣、隆子縣、曲松縣、措美縣、錯那縣、浪卡子縣
        那曲市 藏E 色尼區、申扎縣、班戈縣、聶榮縣、安多縣、嘉黎縣、巴青縣、比如縣、索縣、尼瑪縣、雙湖縣
        阿里地區 藏F 噶爾縣、普蘭縣、札達縣、日土縣、革吉縣、改則縣、措勤縣

        地理環境

        地理位置

          西藏位于中華人民共和國西南地區,地跨北緯26°50'~36°53'、東經78°25'~99°06'之間,面積120.2189萬平方千米  ,約占中國陸地總面積的1/8,在中國各省區中,僅次于新疆維吾爾自治區,位居第二,相當于英國、法國、德國、荷蘭和盧森堡5國面積的總和。北面與新疆維吾爾自治區、青海省相鄰,東面和東南面同云南省、四川省接壤;南部與西部自東而西與緬甸、印度、不丹、尼泊爾等國以及克什米爾地區毗鄰,國境線長約3842公里。 

        地形地貌

          青藏高原是世界上隆起最晚、面積最大、海拔最高的高原,因而被稱為“世界屋脊”,被視為南極、北極之外的“地球第三極”。西藏高原位于青藏高原的主體區域。 
        青藏高原總的地勢由西北向東南傾斜,地形復雜多樣、景象萬千,有高峻逶迤的山脈,陡峭深切的溝峽以及冰川、裸石、戈壁等多種地貌類型;有分屬寒帶、溫帶、亞熱帶、熱帶的種類繁多的奇花異草和珍稀野生動物,還有垂直分布的“一山見四季”、“十里不同天”的自然奇觀等。地貌大致可分為喜馬拉雅山區,藏南谷地,藏北高原和藏東高山峽谷區。 

          喜馬拉雅高山區,位于藏南,由幾條大致東西走向的山脈組成,平均海拔6000米左右。其中位于中尼邊境、地處西藏定日縣境內的珠穆朗瑪峰,高程為8848.86米  ,是世界最高峰。喜馬拉雅山頂部長年覆蓋冰雪,其南北兩側的氣候與地貌有很大差別。

          藏南谷地,位于岡底斯山脈和喜馬拉雅山脈之間,即雅魯藏布江及其支流流經的地域。這一帶有許多寬窄不一的河谷平地和湖盆谷地,地形平坦,土質肥沃,是西藏主要的農業區。

          藏北高原,位于昆侖山、唐古拉山和岡底斯山、念青唐古拉山之間,約占全自治區面積的2/3。由一系列渾圓而平緩的山丘組成,其間夾著許多盆地,是西藏主要的牧業區。

          藏東高山峽谷區,即著名的橫斷山地。大致位于那曲以東,為一系列東西走向逐漸轉為南北走向的高山深谷,其間挾持著怒江、瀾滄江和金沙江三條大江。山頂終年不化的白雪、山腰茂密的森林與山麓四季常青的田園,構成了峽谷區三江并流的壯麗景觀。 


        氣候特征

          西藏的氣候,由于地形、地貌和大氣環流的影響,獨特而且復雜多樣。氣候總體上具有西北嚴寒干燥,東南溫暖濕潤的特點。氣候類型也因此自東南向西北依次有:熱帶、亞熱帶、高原溫帶、高原亞寒帶,高原寒帶等各種類型。在藏東南和喜馬拉雅山南坡高山峽谷地區,由于地勢迭次升高,氣溫逐漸下降,氣候發生從熱帶或亞熱帶氣候到溫帶、寒溫帶和寒帶氣候的垂直變化。
          隨著海拔增高、氣壓降低、空氣密度減小,每立方米空氣中的氧氣含量逐漸遞減,海拔3000米時相當于海平面的73%上下,4000米時約為62%~65.4%,到5000米時為59%左右,6000米以上則低于52%。
        在冬季西風和夏季西南季風的交替控制下,西藏干季和雨季的分別非常明顯,一般每年10月至翌年4月為干季;5~9月為雨季,雨量一般占全年降水量的90%左右。各地降水量也嚴重不均,年降水量自東南低地的5000毫米,逐漸向西北遞減到50毫米。  
        藏南和藏北氣候差異很大。藏南谷地受印度洋暖濕氣流的影響,溫和多雨,年平均氣溫8℃,最低月均氣溫-16℃,最高月均氣溫16℃以上。藏北高原為典型的大陸性氣候,年平均氣溫0℃以下,冰凍期長達半年,最高的7月不超過10℃,6~8月較溫暖,雨季多夜雨,冬春多大風。僅就氣候而論,到西藏旅游,3~10月較為適宜,其中6~9月為最佳時節。
          西藏是中國太陽輻射能最多的地方,比同緯度的平原地區多一倍或1/3;日照時間也是全國最長的。與中國內地相比,西藏多數地區氣溫偏低,拉薩、日喀則的年平均氣溫比相近緯度的重慶、武漢、上海低10~15℃。阿里地區海拔5000米以上的地方,盛夏8月白天氣溫僅為10℃左右,夜間氣溫甚至會降至0℃以下。

        湖泊

          西藏是中國湖泊最多的地區,湖泊總面積約2.38萬平方公里,約占全國湖泊總面積的30%。1500多個大小不一、景致各異的湖泊錯落鑲嵌于群山莽原之間,其中面積超過1000平方公里的有納木錯、色林錯和扎日南木錯,超過100平方公里的湖泊有47個。西藏湖泊類型多樣,幾乎包含了中國湖泊的所有特征;區屬湖泊中,淡水湖少,咸水湖多,初步查明的各類鹽湖大約有251個,總面積約8000平方公里,鹽湖的周圍多有豐饒的牧場,也是多種珍貴野生動物經常成群結隊出沒之地。 

          西藏最為著名的湖泊有納木錯、羊卓雍湖、瑪旁雍錯、班公湖、巴松錯、森里錯等。  
          在西藏,許多湖泊都被賦予宗教意義。納木錯、瑪旁雍錯、羊卓雍錯,被并稱為西藏的三大“圣湖”。此外,還包括在藏傳佛教活佛轉世制度中具有特殊地位的拉姆拉錯湖、地處藏北的苯教著名神湖當惹雍措、位于安多縣的熱振活佛“魂湖”——錯納湖等。  

        自然資源

        礦產資源

          西藏自治區已發現101種礦產資源,查明礦產資源儲量的有41種,勘查礦床100余處,發現礦點2,000余處,已開發利用的礦種有22種。西藏優勢礦種有銅、鉻、硼、鋰、鉛、鋅、金、銻、鐵,以及地熱、礦泉水等,部分礦產在全國占重要地位,礦產資源潛在價值萬億元以上。礦產資源儲量居全國前5位的有鉻、工藝水晶、剛玉、高溫地熱、銅、高嶺土、菱鎂礦、硼、自然硫、云母、砷、礦泉水等12種。石油資源目前也有很好的找礦遠景。

        土地資源

          西藏自治區土地資源豐富,總面積122萬多平方公里,其中牧草地65萬公頃;耕地集中分布在藏南河谷及河谷盆地中,東部和東南部也有少量分布,總面積達36萬公頃。西藏土地資源的最大特點是未利用土地多,占土地總面積的30.71%,可利用潛力很大。西藏天然草地面積超過內蒙古和新疆,位居全國第一,是中國主要的牧區之一。  
          西藏自治區擁有宜農耕地680.57萬畝,約占全區土地總面積的0.42%;凈耕地面積523.43萬畝,約占全區土地總面積的0.31%;牧草地96934.8萬畝,約占全區土地總面積的56.72%。林地10716萬畝,約占全區土地總面積的6.27%。居民及工礦用地50.45萬畝,約占全區土地總面積的0.03%;交通用地32.92萬畝,約占全區土地總面積的0.02%;水域8291.96萬畝,約占全區土地總面積的4.85%;未利用土地54354.8萬畝,約占全區土地總面積的31.8%。
          西藏自治區土地以牧草地和尚未利用的面積最大,合計占全區土地總面積的88.52%,再依次是林地、水域、耕地、居民點及工礦用地、交通用地。耕地、牧草地、林地等合計面積占全區土地總面積的63.3%。西藏現有的糧食作物、果樹、蔬菜、茶葉、青飼料等種植業用地均屬耕種土壤范疇。耕種土壤面積最大的是日喀則市,占全區耕種土壤面積的37.79%;其次是昌都市,占19.86%。山南市和拉薩市的耕種土壤面積基本相近,分別占15.65%和15.48%;林芝市占全區耕種土壤的8.65%;那曲市和阿里地區耕種土壤面積較小,分別占1.99%和0.58%。全區74個縣有耕種土壤分布的占62個,為總數的84%。
          全區耕種土壤歸屬于28個土類中的16個土類,有12個土類沒有耕種土壤。其中,耕種山地灌叢草原土壤面積最大,占全區耕種土壤面積的33.81%,其次為潮土和耕種亞高山草原土,分別占12.83%和12.38%。耕種草甸土占9.1%。耕種亞高山草甸土占9.47%。耕種褐土占8.1%。耕種灰褐土占7.99%。耕種棕壤占2.86%。這8類耕種土壤合計占全區耕種土壤面積的96.95%,其余8個土類面積很小,合計僅占3%左右。耕種土壤主要分布在岡底斯山至念青唐古拉山以南的河谷和三江流域河谷洪積扇、沖積臺地、沖積階地以及湖盆階地上,其中,雅魯藏布江干流臺地及拉薩河、年楚河等支流谷地內的耕種土壤就占了全區耕種土壤的55%,其地貌條件相對較為一致。
          西藏耕種土壤的垂直分布區間為海拔610~4795米,其中海拔2500米以下的面積占5.6%,2500~3500米之間的占11.4%,3500~4100米的面積占60.8%,4100米以上的面積占22.2%。草地土壤中包括了尚未作為放牧草場利用的荒草地土壤。那曲市和阿里地區的面積最大,分別占全區草地土壤的40.25%和26.30%。其次是日喀則市,占15.44%;昌都市占8.39%;山南市占3.99%;林芝市占2.72%;拉薩市占2.91%。草地土壤的垂直分布區間為海拔2800~5600米,其中,海拔4600米以上的草地土壤面積占82%,海拔3500~4600米的面積占14%,低于海拔3500米的面積占4%。
          西藏境內草地土壤歸屬于8個土類,高山草原上的面積最大,占全區草地土壤面積的59.48%,其次為高山草甸土和亞高山草甸土,分別占22.47%和9.88%。以下依次為亞高山草原土(2.98%)、草甸土(2.68%)、沼澤土(0.94%)、山地灌叢草原土(0.82%)和褐土(0.74%)。
          全區林業土壤歸屬于10個大類,面積最大的是暗棕壤,占全區林業土壤的28.5%;以下依次是黃壤,占17,6%;黃棕壤、棕壤、赤紅壤、灰褐土和亞高山林灌草甸土(亞類)的面積基本相當,各占10%左右;磚紅壤占7.83%;褐土占1.18%;紅壤占0.21%。各種土壤類型的宜林性能不盡相同,主要表現在隨著地勢的升高,不同土壤類型有著不同的適生林型和樹種。海拔1100米以下,有適生熱帶雨林的磚紅壤、紅壤和赤紅壤,占全區林業土壤面積的11.81%。海拔1100~2800米有適生亞熱帶常綠闊葉林和常綠針闊葉混交林的黃壤、黃棕壤,占全區林業土壤面積的28.18%。海拔2800~3500米有適生溫性針闊葉混交林的棕壤,占9.94%。海拔3400~4600米有適生寒溫性針葉林的略棕壤、灰化土、酸性棕壤和少量灰褐土,占28.69%。此外,還有適生楊、樺、柏等的疏林和灌木林的亞高山林灌草甸土、灰褐土、淋溶褐土和棕壤性土等,占21.39%,廣泛分布在森林邊緣,海拔上限可達4700米,下限為3000~3800米的河谷地區。

        動物資源

          西藏已發現野生哺乳動物142種,鳥類488種,爬行類動物56種,兩棲類動物45種,魚類68種。西藏野生脊椎動物共計799種,構成了西藏的動物資源優勢。在這些動物中,野驢、野牦牛、馬鹿、白唇鹿、黑頸鶴、小熊貓等123種被列為國家重點保護動物,占全國重點保護動物的1/3以上。其中滇金絲猴、孟加拉虎、雪豹、西藏野驢、野牦牛、羚牛等45種野生脊椎動物是瀕危滅絕或西藏特有的珍稀保護動物。在海拔3000~4000米的喜馬拉雅山麓,偶爾可以見到國家一級保護動物“喜馬拉亞塔爾羊”。 [36] 
          陸生無脊椎動物在西藏有2307種。其中,中華缺翅蟲、墨脫缺翅蟲是國家重點保護動物。西藏有益昆蟲、蜜蜂有103種,其中絕大多數是農作物、牧草、果樹、花卉等有花植物的傳粉者。 

        能源資源

          西藏能源資源主要有水能、太陽能、地熱能、風能等可再生能源。2005年,地質勘探部門在藏北西部探明含油氣遠景資源量為1億至1.5億噸的中型油田。

        水能:西藏水能資源理論蘊藏量為2億千瓦,約占全國的30%,居中國首位,其中蘊藏量在1萬千瓦以上的河流多達365條。西藏水能資源絕大部分集中于藏東南地區,主要來自雅魯藏布江。雅魯藏布江干流天然水能蘊藏量為8000萬千瓦,加上多雄藏布、年楚河、拉薩河、尼洋河和帕隆藏布等五大支流,天然水能總蘊藏量可達9000萬千瓦。

        地熱能西藏是中國地熱活動最強烈的地區。各種地熱顯示點有1000多處。初步估算,西藏地熱總熱流量為每秒55萬千卡,相當于一年燒240萬噸標準煤放出的熱量。西藏最著名的羊八井熱田是中國最大的高溫濕蒸汽熱田,熱水溫度為93~172℃之間,已開發為地熱電站和重要旅游景點。

        太陽能:西藏自治區太陽能資源居全國首位,是世界上太陽能最豐富的地區之一。這里陽光直射比例大,年際變化小,大部分地區年日照時間達3100~3400小時,平均每天9小時左右。

        風能西藏有兩條風帶,推測年風能儲量930億千瓦時,居全國第七位。除藏東地區風能資源較貧乏外,大部分地區屬風能較豐富區和可利用區。其中藏北高原年有效風速時數在4000小時以上。 

        人口

          從7世紀到18世紀,由于天災頻仍,疫病不斷,醫療條件差,加之占人口相當比例的僧尼不從事人口生產,西藏的人口長期處于負增長,甚至持續銳減。而從18世紀到20世紀中葉的200年間,由于農奴制的殘酷剝削壓迫,西藏地區人口又驟降了約80萬。 
          1951年和平解放以來,西藏人口,尤其是藏族人口進入有史以來增長最快的時期,自1956年以來,西藏的人口出生率、自然增長率均高于全國的平均水平。根據1%人口抽樣調查資料推算,2006年末,西藏總人口為281萬人,其中藏族人口占總人口的92%以上。與1951年西藏和平解放時的114.09萬人相比,人口增加166.91萬人,人口出生率為17.4‰,死亡率為5.7‰,自然增長率為11.7‰。人口平均壽命從35.5歲提高到了現在的67歲。 
        據《西藏自治區2010年第六次全國人口普查主要數據公報》,截至2010年11月1日零時,西藏自治區常住人口為3002166人,同第五次全國人口普查2000年11月1日零時的2616329人相比,十年共增加385837人,增長14.75%。年平均增長率為1.39%。 
          截至2018年末,西藏自治區常住人口總數為343.82萬人,比上年凈增加6.67萬人。其中:城鎮人口107.07萬人,占總人口的31.14%;鄉村人口236.75萬人,占總人口的68.86%。人口出生率為15.22‰,死亡率為4.58‰,自然增長率為10.64‰。  
        據《西藏自治區2010年第六次全國人口普查主要數據公報》,截至2010年11月1日零時,西藏自治區常住人口中,藏族人口為2716389人,其他少數民族人口為40514人,漢族人口為245263人。藏族和其他少數民族人口占91.83%(其中:藏族人口占90.48%,其他少數民族人口占1.35%);漢族人口占8.17%。同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相比,藏族人口增加289221人,其他少數民族人口增加9923人,漢族人口增加86693人。 
          根據第七次全國人口普查結果,截至2020年11月1日零時,人口為3648100人。 

        政治

        民族區域自治

          1961年,西藏各地開始實行西藏歷史上從未有過的普選,翻身農奴和奴隸第一次獲得了當家作主的民主權利,積極行使了憲法和法律賦予的選舉權和被選舉權,參加選舉全國和自治區各級人民代表大會的代表,并通過人大代表參與管理國家和地方事務。 
          1965年9月,西藏自治區正式成立后,全區自上而下設立民族自治領導機構,行使管理本地方、本民族內部事務的自治權。1984年頒布的《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族區域自治法》,將民族區域自治制度確立為國家的一項基本政治制度,對少數民族自治地方在政治、經濟、文化等各方面的自治權利及與中央政府的關系做了系統的規定,為西藏人民充分行使自治權利提供了有力的法律保障。  
          2002年,在西藏的自治區、地(市)、縣、鄉(鎮)四級換屆選舉中,全區有93.09%的選民參加了縣級直接選舉,有些地方選民參選率達到100%。在選舉出的人大代表中,藏族和其他少數民族代表所占的比例,在自治區和地市兩級達80%以上,在縣、鄉(鎮)兩級達90%以上。 
          根據西藏特殊的自然地理因素,西藏自治區將職工的周工作時間規定為35小時,比全國法定工作時間少5小時。在執行全國性法定節假日的基礎上,西藏自治機關還將“藏歷新年”、“雪頓節”等藏族的傳統節日列入自治區的節假日。這一決定從法律上保證了廣大藏族人民享著受絢麗多彩的傳統節日。 

        歷任領導

        西藏自治區歷任黨委書記
        姓名 任期 職務
        張國華 1950.01~1952.03 中共西藏工委書記
        1965.09~文革初期 西藏自治區黨委第一書記
        張經武 1952.03~1965.08 中共西藏工委書記
        曾雍雅 1969.09~1971.04 中共西藏自治區革命委員會核心小組組長
        任榮 1971.04~1971.08 中共西藏自治區革命委員會核心小組組長
        1971.08~1980.03 西藏自治區黨委第一書記
        陰法唐 1980.03~1980.12 西藏自治區黨委代理第一書記
        1980.12~1985.06 西藏自治區黨委第一書記
        伍精華 1985.06~1988.12 西藏自治區黨委書記
        胡錦濤 1988.12~1992.10
        陳奎元 1992.11~2000.09
        郭金龍 2000.09~2004.12
        楊傳堂 2004.12~2005.11
        張慶黎 2005.11~2011.08
        陳全國 2011.08~2016.08
        吳英杰 2016.08~至今 
         
         
        歷代西藏自治區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主任
        姓名 任期 職務
        阿沛·阿旺晉美 1979.08~1981.04 西藏自治區第三屆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主任
        1983.04~1993.01 西藏自治區第四屆、五屆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主任
        楊東生 1981.04~1982.11 西藏自治區第三屆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主任
        熱地 1993.01~2003.05 西藏自治區第六屆、七屆、八屆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主任
        列確 2003.05~2010.01 西藏自治區第八屆、九屆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主任
        向巴平措 2010.01~2013.01 西藏自治區第九屆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主任
        白瑪赤林 2013.01~2018.01 西藏自治區第十屆人大常委會主任
        洛桑江村 2018.01~至今 西藏自治區第十一屆人大常委會主任  
        注:歷任西藏自治區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主任均由人民代表大會選舉產生、由藏族公民擔任。
         
        西藏自治區歷任人民政府主席
        姓名 任期 職務
        阿沛·阿旺晉美 1965.09~文革初期 西藏自治區人民委員會主席
        1981.04~1983.02 西藏自治區人民政府主席
        曾雍雅 1968.09~1970.11 西藏自治區革命委員會主任
        任榮 1970.11~1979.08
        天寶 1979.08~1981.04 西藏自治區人民政府主席
        多杰才旦 1983.02~1983.04 西藏自治區人民政府代理主席
        1983.04~1985.11 西藏自治區人民政府主席
        多吉才讓 1985.11~1986.05 西藏自治區人民政府代理主席
        1986.05~1990.05 西藏自治區人民政府主席
        江村羅布 1990.05~1998.05 西藏自治區人民政府主席
        列確 1998.05~2003.05
        向巴平措 2003.05~2010.01
        白瑪赤林 2010.01~2012.12
        洛桑江村 2012.12~2017.01
        齊扎拉 2017.01~至今  
         
         
        歷任西藏自治區政協主席
        姓名 任期 職務
        譚冠三 1959.12~1965.09 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西藏第一屆委員會主席
        張國華 1965.09~文革初期 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西藏第二屆委員會主席
        任榮 1977.12~1981.04 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西藏第三屆委員會主席
        陰法唐 1981.04~1983.04 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西藏第三屆委員會主席
        楊嶺多吉 1983.04~1986.05 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西藏第四屆委員會主席
        熱地 1986.05~1993.01 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西藏第四屆、五屆委員會主席
        帕巴拉·格列朗杰 1993.01~至今 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西藏第六屆、七屆、八屆、九、十屆委員會主席
         

        現任領導

        中共區委書記:吳英杰(2016年上任)   ;
        自治區政府主席:齊扎拉(藏族)(2016年上任)。 

        吳英杰 中央委員,黨委書記
        洛桑江村 中央委員,副書記、區人大主任
        齊扎拉 中央委員,副書記、主席
        丁業現 候補中央委員,常務副書記,區政協黨組書記
        莊嚴 副書記、常務副主席
        嚴金海 候補中央委員,副書記
        張學杰 常委、西藏軍區政委
        羅布頓珠 候補中央委員,常委、常務副主席
        旦科 常委、統戰部長,區政協黨組副書記、副主席
        姜杰 常委、常務副主席
        邊巴扎西 常委、宣傳部長
        何文浩 常委、政法委書記
        白瑪旺堆 常委,拉薩市委書記
        劉江 常委、秘書長
        王衛東 常委、紀委書記,監委主任
        陳永奇 常委、組織部部長

        經濟

        綜述

          舊西藏經濟十分落后,交通閉塞,沒有現代工業,只有牧業和少量農業、手工業。自1959年民主改革后,特別是1978年實施改革開放以來,西藏自治區的經濟建設步伐不斷加快,不僅建立了現代工業、交通通訊業,原有的農牧業、商業也有了長足的發展。 
          2015年,西藏人均GDP為32031元,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為8244元,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5457元。 
          2018年,西藏實現生產總值(GDP)1477.63億元,按可比價格計算,比上年增長9.1%。其中:第一產業增加值130.25億元,增長3.4%;第二產業增加值628.37億元,增長17.5%;第三產業增加值719.01億元,增長4.1%。人均地區生產總值43397元,增長7.0%。按年平均美元匯率折算,人均地區生產總值6558.0美元。在全區生產總值中,第一、二、三產業增加值所占比重分別為8.8%、42.5%、48.7%,與上年相比,第一產業比重下降0.6個百分點,第二產業提高3.4個百分點,第三產業下降2.8個百分點。
          2018年,西藏完成地方財政收入319.42億元,按同比口徑計算,比上年增長23.3%。其中:公共財政預算收入230.29億元,增長23.9%。全年地方財政支出2082.48億元,按同比口徑計算,比上年增長17.8%。其中:公共財政預算支出1972.71億元,增長17.3%。與民生相關的支出中,社會保障和就業支出108.20億元,下降38.3%;教育支出232.85億元,增長5.8%;醫療衛生與計劃生育支出106.75億元,增長5.0%;節能環保支出45.65億元,增長9.3%。
          2018年,西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7286元,增長11.8%。按常住地分,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3797元,比上年增長10.2%;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1450元,增長10.8%。  
          2019年12月23日,西藏已基本消除絕對貧困,全域實現整體脫貧  。
          2019年,西藏人均GDP為48902元,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為12951元,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7410元。 
          2020年,西藏GDP總量為1902.74億元,增速達到7.8%  

        第一產業

          西藏的耕地面積絕大部分分布在江河干、支流的河谷階地、山麓斜坡、沖積扇地和湖泊平原一帶。而且大部耕地是由草甸土、亞高山草原土、亞高山草甸土等開墾而來的。土壤類型因分布環境條件不同,在質地上有很大差異。大部分耕地的有機質含量低,即使有少數土地含腐植質較多,亦因溫度低,微生物繁殖慢、數量少、分解緩慢,很少被作物所吸收。部分耕地還存在著地面不平整、耕層較淺、砂性重、石礫多、質地偏粗、易漏肥等現象。在復種區耕作土壤的潛在肥力和較大肥力較高,供氮和供磷能力也較強。到1998年為止,包括部分原有的梯田,西藏已建成梯田、園田和平整土地100多萬畝,按農業人口的勞動力平均,每人接近一畝。在土質改造方面,進行黏摻沙、沙摻粘,種植豆科作物,多施有機肥料,使部分土壤質地得到改良。 
          2017年,西藏自治區積極推廣青稞優良品種,良種覆蓋率達88%。同時提高青稞質量安全,實施農藥、化肥零增長行動,農藥比2016年減少10.5%。糧食總產達103.7萬噸,連續3年穩定在百萬噸以上。青稞產量達79.5萬噸,比2016年增加6.7萬噸,實現歷史新高,單位面積產量增幅達11.1公斤。
         
        河谷農業

          素有"西藏糧倉"之稱的雅魯藏布江中游干、支流河谷地帶,位于喜馬拉雅山脈與岡底斯山-念青唐古拉山脈之間,西起拉孜,東至桑日,東西長約500公里,南北寬處達200公里,窄處僅50公里左右。包括拉薩、山南、日喀則三個地、市的22個縣和5個國營農場,是西藏最重要的河谷農業區和商品糧基地,也是自治區的政治、經濟、文化、交通中心。 

        第二產業

        工業
         
          2017年,西藏全部工業實現增加值103.02億元,比2016年增長10.4%。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增長14.2%。在規模以上工業中,分經濟類型看,國有控股企業增長47.7%;股份制企業增長14.3%,外商及港澳臺商投資企業增長13.5%。分門類看,采礦業增長10.6%,制造業增長5.3%,電力、熱力、燃氣及水生產和供應業增長36.3%。 
          2017年,西藏規模以上工業中,黑色金屬礦采選業下降23.4%,有色金屬礦采選業增長12.1%,農副食品加工業增加值比2016年下降15.5 %,食品制造業下降26.8%,酒、飲料和精制茶制造業增長16.4%,醫藥制造業增長8.1%,非金屬礦物制品業增長1.9%,電力、熱力生產和供應業增長36.4%。六大高耗能行業增加值增長40.3%,占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的比重為48.8%。能源消費總量466.22萬噸標準煤,比2016年增長6.6%。

        建筑業

          2015年,西藏自治區建筑業實現增加值306.31億元,比2014年增長16.3%。 [57] 
          2017年,西藏完成建筑業增加值411.49億元,按可比價計算比2016增長12.2%。 [56] 

        第三產業

          2017年,西藏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523.32億元,比2016年增長13.9%。按銷售單位所在地分,城鎮消費品零售額438.01億元,增長14.2%;鄉村消費品零售額85.30億元,增長12.6%。按消費形態分,商品零售額435.50億元,增長13.7%;餐飲收入87.82億元,增長15.1%。 
          在限額以上批發和零售業零售額中,增長較快的有:石油及制品類增長23.5%,服裝、鞋帽、針紡織品類增長22.2%,書報雜志類增長31.3%,飲料類增長44.3%,五金、電料類增長28.7%,文化辦公用品類增長2.6倍。  
         
        對外貿易
         
          2017年,西藏進出口總額58.85億元,比2016年增長13.9%。其中:出口總額29.50億元,下降5.5%;進口總額29.35億元,增長43.6%。
          在進出口貿易中,邊境小額貿易23.39億元,比2016年下降21.7%,占39.7%。其中:出口總額23.18億元,下降21.7%;進口總額0.21億元,下降17.0%。 
          2017年,西藏自治區與68個國家和地區開展了雙邊貿易。其中:尼泊爾聯邦民主共和國為最主要的貿易伙伴,與其貿易總額達到24.08億元,與2016年相比下降21.5%,占進出口總額的40.9%。除尼泊爾外,與西藏外貿交易居前三位的是法國、比利時和老撾,貿易額分別為11.98億元、6.39億元和2.77億元,比2016年分別增長34.3%、1.1倍和27.7倍。 


        社會事業

        醫療保障
          從2007年起,西藏自治區以免費醫療為基礎的農牧區醫療制度惠及西藏全體農牧民,補助標準提高到了100元。此次調整,是西藏第六次提高農牧民的免費醫療標準,使全區享受免費醫療標準的農牧民人數達到237萬。對于無勞動能力、無生活來源、無法定贍養人或撫養(扶養)人的老年人、殘疾人和未成年人及因患大病個人負擔醫療費用過高,影響家庭基本生活的人員還可獲得更多的幫助。預計到2010年,農牧民免費醫療的標準將提高到年人均130元。農牧區合作醫療不僅保證了農牧民享受基本醫療保健的權利,同時也大大降低了農牧民所承受的經濟負擔。 
          截至2015年末,西藏自治區共有衛生機構1463個,其中:醫院139所、衛生院680個,疾病預防控制中心(衛生防治機構)82個,婦幼保健院、所、站55個。實有病床床位14013張,其中:醫院9954張。衛生技術人員14335人,其中:執業/執業(助理)醫師6204人。每千人病床數和衛生技術人員數分別達到了4.34張和4.44人。 
          2020年1月29日,西藏自治區應對新型冠狀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工作領導小組決定,全區啟動重大突發公共衛生事件Ⅰ級響應。  

        教育事業


        發展歷史 
          過去西藏沒有現代意義上的教育,文盲率高達95%,入學率只有2%。建國以來,西藏教育事業獲得長足發展。2007年末,西藏共有小學884所,教學點1568個,在校生32.05萬人,適齡兒童入學率達98.2%,比2006年提高1.7個百分點;普通中學117所,其中初中在校生13.59萬人,高中在校生4.4萬人;中等職業學校7所,在校生18958人。 
         
        高等教育

        藏語文教學:西藏全區除少數城鎮以漢族學生為主的小學以漢語進行教學外,在農牧區和城鎮絕大多數小學都把藏文作為學校的主課之一,實行藏漢文同步教學,其它課程則用藏語授課。 
          2019年末全區普通高等教育院校7所,年內招生11720人,其中,研究生940人,普通本???0780人;在校生38671人,其中,研究生2445人,普通本???6226人;畢業生10512人,其中,研究生577人,普通本???935人。中等職業學校11所,招生10537人,在校生25402人,畢業生6601人。中學136所,其中,十二年一貫制學校3所,九年一貫制學校2所,高級中學26所,完全中學6所,初級中學99所。高中招生23238人,在校生65500人,畢業生19159人;初中招生48681人,在校生139808人,畢業生41191人;小學821所,招生61760人,在校生340952人,畢業生50998人。特殊學校招生172人,在校生1021人。年末幼兒園2014所,在園幼兒141660人,比上年增加18669人。全區小學學齡兒童入學率達99.7%,比上年提高0.2個百分點。 

        普通高校名單
        學校名稱 主管部門 所在地 辦學層次
        西藏農牧學院 西藏自治區 林芝市 本科
        西藏大學 西藏自治區 拉薩市 本科
        西藏民族大學 西藏自治區 咸陽市 本科
        西藏藏醫藥大學 西藏自治區 拉薩市 本科
        西藏警官高等??茖W校 西藏自治區 拉薩市 ???/span>
        拉薩師范高等??茖W校 西藏自治區 拉薩市 ???/span>
        西藏職業技術學院 西藏自治區 拉薩市 ???nbsp;

        宗教信仰

          西藏的宗教主要由雍仲本教、藏傳佛教、民間宗教構成,此外,還有伊斯蘭教和天主教。西藏自治區共有藏傳佛教寺廟1700多處,住寺僧尼約4.6萬人;雍仲本教寺廟約88座,僧侶3000多人,活佛93人,信教群眾13萬以上;清真寺4座,伊斯蘭教信眾約3000多人;天主教堂1座,教民700多人。
          從地理分布看,它們在西藏不同地區、不同局部的社會影響程度不一,民間宗教的存在甚至被許多人所忽視。從宗教分類學的角度看,藏傳佛教、本教以及伊斯蘭教和天主教屬于神學宗教,而民間宗教則缺少系統理論、沒有專門活動場所及職業宗教者集團。  西藏的伊斯蘭教和天主教信眾規模相對較小,影響范圍僅限于局部地區。在多種神學宗教的包圍中,民間宗教至今依然在西藏民間特別是邊遠地區具有一定的影響。
          據《西藏王統記》《朵堆》等典籍記載,象雄人辛饒·米沃佛祖對過去原始本教進行了許多變革,創建雍仲本教,被稱為西藏最古老的古象雄佛法。幸饒·彌沃如來佛祖首先創造了象雄文字,并傳授了“五明學科”:工巧明(工藝學)、聲論學(語言學)、醫學、外明學(天文學)和內明學(佛學)。古象雄文明就以“雍仲本教”的傳播為主線而發展起來。中央對外聯絡部研究室副主任欒建章曾撰文評價象雄文明及本教的歷史意義:“可以毫不夸張地說,要了解西藏文明,必先了解象雄文明;要研究藏傳佛教也必先研究本教。否則探究愈深,離真相可能愈遠  。”

        脫貧攻堅

          在2019年脫貧攻堅成效考核中認定為完成年度計劃、減貧成效顯著、綜合評價好,獲得國務院辦公廳通報獎勵。
          2019年12月23日,西藏的貧困縣“清零”。 

        交通運輸

          2015年,西藏自治區完成貨運量2478.19萬噸,比2014年增長3.4%。其中:公路運輸完成1973萬噸,鐵路運輸完成494.22萬噸,民航運輸完成2.86萬噸,管道運輸完成8.11萬噸。全年客運總量2072.72萬人次,比2014年增長7.1%,其中:公路運輸完成1490萬人次,鐵路運輸完成219.66萬人次,民航運輸完成363.06萬人次。

        公路


        主要公路 
        青藏公路:從青海省省會西寧市,經茶卡、都蘭、格爾木到拉薩,全長1214公里,全線平均海拔在4000米以上,其中包括海拔4837米的唐古拉山口。青藏公路是世界上海拔最高、線路最長的柏油公路,全年暢通,是我國四條進藏公路中唯一有客運班車營運的線路,也是通往西藏路程最短、路況最好且最安全的公路。
        新藏公路:從新疆葉城到拉薩的新藏公路全長2841公里,大部分公路處于無人區內,無加油站,當地的司機都要多備幾桶油,而且交通和通訊也十分不便。路途所需時間至少在半個月以上。
        川藏公路:川藏公路始于四川成都,經雅安、康定,在新都橋分為南北兩線,南北兩線間有昌都到邦達的公路(169公里)相連。
        滇藏公路:從云南省下關市出發,經香格里拉,北至西藏芒康縣,全長800公里。
        中尼公路:從尼泊爾的加德滿都出發,經樟木友誼橋,進入中國西藏自治區的聶拉木縣,過西藏第二大城市日喀則市,到達西藏自治區首府拉薩。全長2415公里。
         
        發展現狀

          截至2015年末,西藏自治區公路通車里程7.8萬公里,比2014年增加2530公里,其中:有鋪裝路面里程1.14萬公里,比2014年增加1662.7公里。 


        鐵路

        青藏鐵路是黨中央、國務院在新世紀之初做出的戰略決策,是西部大開發的標志性工程,對加快青藏兩省區的經濟、社會發展,增進民族團結,造福各族人民,具有重要意義。鐵路已于2006年7月1日9:00點全線通車。
        拉日鐵路鐵路已于2014年8月15日正式開通運營,2014年8月16日上午9點,拉日鐵路首趟客車K9821次列車從拉薩火車站發出,這意味著青藏鐵路的首條延伸線拉日鐵路正式通車運營,拉薩到珠峰之間實現一日通達。
        川藏鐵路在規劃中,其中,拉林鐵路在建設中。

        航空

        截止到2011年7月,西藏自治區內已開通航班的機場有拉薩貢嘎國際機場、昌都邦達機場、林芝米林機場、阿里昆莎機場、日喀則和平機場。

        拉薩貢嘎國際機場位于西藏自治區山南市貢嘎縣甲竹林鎮,坐落在壯麗的雅魯藏布江南岸,海拔3600米,跑道長4000米,寬45米,機場等級4E,可供波音747、空中客車等大型飛機起降,是世界上海拔最高的民用機場之一。2007年,貢嘎機場旅客吞吐量達1187104人次。

        昌都邦達機場于1995年建成,并于當年4月首航成功。據了解,邦達機場目前是世界上海拔最高、飛行難度最大的機場,而且從機場到最近的昌都鎮有136公里,也是國內離中心城市最遠的民用機場。

        林芝米林機場是西藏第三座民航機場,于2003年十月開工建設,2005年底正式通航,共投資7.8億元,是西藏自治區重點工程之一,設計年運送旅客量12萬人次。林芝機場位于林芝市米林下境內的雅魯藏布江河谷,距林芝首府八一鎮50公里,海拔2949米,低于4334米的昌都邦達機場和3570米的拉薩貢嘎機場,其海拔高度在國內民用機場中排位第五。

        阿里昆莎機場位于海拔高度4274米,僅次于海拔4334米的昌都邦達機場和海拔4280米的四川康定機場。機場跑道長度4500米,總寬度60米,可滿足空客A319等高原機型的起降要求,航站樓建筑面積約3900平方米,設計年旅客吞吐量12萬人次。阿里機場于2010年5月27日首飛適航成功,并于2010年7月1日正式投入運營。 

        日喀則和平機場2011年7月8日9:05,隨著中國國際航空公司CA4421航班在日喀則機場平穩降落,日喀則機場航班正式開通,西藏區內第五個民用機場正式投入運營。

        文化藝術

          作為印度佛教傳入西藏以前的先期文化,古象雄文化的痕跡貫穿于西藏的方方面面。“從生產到生活,從民俗到信仰,處處都有象雄文化的影子。比如祭山神、轉山等宗教活動儀式,都源自象雄文化   。


        民居

          西藏的傳統民居多姿多彩,不僅有可隨處遷居的帳篷,也有固定的土木結構的房屋,還有以石為材的碉房,以竹或木為材的竹樓或木樓,甚至還有窯洞。 

        帳篷帳篷是西藏牧民家庭不可缺少的生活用品。制作帳篷的材料一般是牛毛,紡線后編織拚縫而成。帳中以木桿支撐。牽拉帳篷的多為用牛羊毛或牛羊皮編擰成的粗繩,以木樁或牛羊角為帳篷樁,用以固定帳篷。在搭建帳篷時,牧民們通常將帳門朝東以背風;帳房中央為灶臺,用以取暖、熬茶、做飯;帳篷內部正中多供神龕、佛經、酥油燈等;南側擺放著食品等日常用品,還兼作廚房;北側則主要擺放臥具等家居用品,是家中的“廳堂”。牧民們會在牽拉帳篷的繩子上掛上祈求福運的五彩經幡。 

        平頂碉房:在農區或城鎮,更多見到的則是平頂碉房。最地道的碉房為石頭所砌,也有的碉房為土木結構,特點是冬暖夏涼。碉房一般為多層建筑,底層一般用來作畜圈,二層為居室、儲藏室等,三層可作經堂,也有的碉房只修平房。


        飲食

          藏族有著自己獨特的食品結構和飲食習慣,其中酥油、茶葉、糌粑、牛羊肉被稱為西藏飲食的“四寶”,此外,還有青稞酒和各式奶制品。

        藏餐:藏餐是中國餐飲系列中的流派之一,歷史悠久,品種豐富。藏餐分為主食、菜肴、湯三大類。藏餐的口味講究清淡、平和,很多菜,除了鹽巴和蔥蒜,一般不放辛辣的調料。在食肉方面,藏族禁忌較多。一般只吃牛羊肉,不吃馬、驢、騾,尤忌吃狗肉。魚、蝦、蛇、鱔等水產海鮮類食品,除部分城鎮居民外,農牧區群眾一般不習慣食用。隨著社會經濟和文化生活的改善,藏餐在菜肴烹制技術和用膳形式上也在不斷地改進和豐富。

        酒文化:西藏的青稞酒是用青稞直接釀成的,度數較低,藏族群眾無論男女老少都喜歡喝,是喜慶過節所必備的。藏族飲酒的禮儀和習俗比較豐富,每釀新酒,必先以“酒新”敬神,然后依循“長幼有序”的古訓首先向家中的長輩敬酒,其后家人才能暢飲。在節日婚慶或眾多人聚會場合,飲酒一般是先向德高望重的長者敬獻,然后按順時針方向依次敬酒。敬酒者一般應用雙手捧酒杯舉過頭頂,敬獻給受酒者,特別對長者更是如此。而受酒者先雙手接過酒杯,然后用左手托住,再用右手的無名指輕輕地蘸上杯中的酒,向空中彈一下,如此反復三次,表示對天、地、神的敬奉和對佛法僧三寶的祈祝,有時口中還要輕聲念出吉樣的祝詞,然后再飲。 

        茶文化:酥油茶是西藏的藏族人不可缺少的飲料,做酥油茶離不開酥油、鹽和茶,酥油是從牛羊奶里提煉的奶油,以夏季牦牛奶里提煉的金黃色酥油為最好,從羊奶里提煉的則為純白色。藏民族飲茶時講究長幼、主客之序??腿孙嫴璨荒芴碧?,一般以三碗為最吉利。

        風景名勝

        西藏名勝古跡眾多。全區有各級文物保護單位251處,其中,國家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27處,自治區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55處,地(市)、縣級文物保護單位169處。
        瑪旁雍錯濕地國家級自然保護區(2017年7月設立)。 
        2020年11月9日,雅魯藏布大峽谷旅游景區被授予國家5A級旅游景區
         

      中華地方志友情鏈接:淼眾科技

      聯系我們?????? 提交建議??????網上商店

      Copyright@2002-2016 www.qidian.com All Right Reserved版權所有 云南劍嘉文化信息傳播有限公司

      滇B2-20080046 滇網文[2015]0081-031 新出網證(滇)字010 滇ICP備08017520號-1

      請所有作者發布作品時務必遵守國家互聯網信息管理辦法規定,我們拒絕任何盜版作品,一經發現,即作刪除!客服電話:0871-65650853

      国产精品1区2区_国产亚卅精品无码_亚洲国产日本成人在线_久久久久久国产精品视频
      <video id="op0lx"><ins id="op0lx"><table id="op0lx"></table></ins></video><video id="op0lx"></video>

      <u id="op0lx"></u>
      <i id="op0lx"><form id="op0lx"></form></i>
      <wbr id="op0lx"><ins id="op0lx"><table id="op0lx"></table></ins></wbr>
      <wbr id="op0lx"></wbr>